027-88933327

聯系我們

如果您對我們產品有任何疑惑和問題歡迎撥打咨詢熱線

全國碳市場年度進展與展望

更新時間:2025-04-11   點擊次數:
       2024年,多項政策法規的發布促進了全國碳市場制度體系的快速發展與完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行管理提供明確法律依據,規范交易活動、保障數據質量、懲處違法行為。生態環境部印發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與登記、交易、結算三項規則,碳排放核算報告和核查指南,配額分配方案等規范性文件,共同形成了涵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技術規范”的多層級制度體系。市場運行機制日益健全,基本構建了涵蓋碳排放數據核算、報告與核查、配額分配與清繳、市場交易與監管等的較為全面的體系架構。
       一、2024年全國碳市場運行情況
       2024年,全國碳市場碳價邁入百元臺階,年度交易額再創新高,履約驅動型交易特征仍然明顯。2024年全國碳市場共運行242個交易日,年度配額成交量1.89億噸,總成交額181.13億元,其中掛牌協議成交量3702.7萬噸,成交額36.31億元;大宗協議成交量1.51億噸,成交額144.82億元。大宗協議成交占年度總成交量的80.4%。年度配額成交量相較2023年減少11.0%,但成交額相較2023年增加25.3%。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國碳交易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6.30億噸,累計成交額達430.33億元。
       
       數據來源: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
       圖  2024年全國碳市場交易行情
       2024年全國碳配額價格一度破百,自2024年2月起碳價持續上漲,4月24日碳價首次突破100元/噸,攀升至104.33元/噸后回落,之后碳價平穩波動直至9月碳價再次破百,11月13日碳價創下歷史最高價108.5元/噸,12月碳價回落至百元以下,年末碳價收盤于97.49元/噸,同比上漲22.75%,較全國碳市場開盤價48元/噸已經翻倍。
       履約驅動型交易特征仍然明顯。年內交易量主要集中在10—12月,占全年交易量的76.53%。10月發電企業開始集中履約采購,成交量開始升高,11月開始成交量激增,12月達到最高峰,掛牌協議日成交量最高達到163.0萬噸,是碳市場開市以來最高日成交量。2024年集中交易時間相較第二履約期有所滯后,市場仍表現出明顯的履約驅動現象。
       全國碳市場碳價的上漲意味著全國碳市場價格發現功能的逐步完善,碳定價機制逐步形成,這是中國碳市場從試點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然而與國際成熟碳市場相比,全國碳市場的活躍度仍有待提高,碳價仍處于較低水平。長期來看,隨著配套政策法規的逐步完善,碳市場配額分配機制的進一步完善,未來全國碳市場成交量和成交額會逐步邁升至更高的臺階。
       二、2024年全國碳市場重大事件盤點
       01碳交易立法嚴懲違法行為
       2024年2月,國務院發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行管理提供明確法律依據,規范交易活動,保障數據質量,懲處違法行為。此次《條例》的公布,標志著國家對于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管理趨于嚴格及規范化。
       相比此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四十三條中的五條罰則,此次出臺的《條例》三十三條中罰則增加到十條。對于相關工作人員、重點排放單位、技術服務機構、市場參與者等相關方違法行為均提出了明確的處罰措施。
       《條例》的出臺對管理部門、重點排放單位、技術服務機構都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對于不符合《條例》的行為,各類單位應盡快做出調整以免后續被處罰。與此同時,《條例》的出臺也向市場釋放了明確的信號,未來全國碳市場將繼續作為推動我國降碳的重要市場機制,其發展將愈加規范,伴隨著各類管理細則落地和控排范圍進一步擴大,重點排放企業需要進一步通過綜合節能技改、數據管理、搭建碳資產管理體系等方式提高碳排放管理能力,為參與全國碳交易打好基礎、儲備能力。
       02全國碳市場進入一年一履約時代,配額結轉政策落地
       2024年10月,生態環境部正式發布《關于做好2023、2024年度發電行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分配及清繳相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配額方案》),明確了結轉政策,并要求企業在2024年12月31日前完成2023年度配額清繳,全國碳市場進入一年一履約時代。
       《配額方案》總體延續了前兩個履約周期的總體框架,繼續采取以強度控制為思路的基準線法免費分配配額,企業配額量與產量掛鉤,未設配額上限約束;納管機組范圍與機組分類方式不變,根據燃料類型和裝機容量將機組分為四類,差異化確定各類機組基準值;繼續實行燃氣機組配額缺口豁免政策,以及企業20%缺口率上限。同時,《配額方案》將基于“供電量”核定配額調整為基于“發電量”核定配額,進一步簡化和優化各類修正系數。
       根據配額結轉政策,企業配額最大可結轉量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1萬噸的基礎結轉量,另一部分是交易結轉量,結轉倍率為1.5,要求盈余企業在2025年12月31日前,需凈賣出最少40%的盈余量,從而結轉剩余最多60%的盈余量。凈賣出量的計算時間段為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凈賣出量=賣出量-買入量,各年份配額加總計算。
       03全國碳市場將擴圍至水泥、鋼鐵、電解鋁三大行業
       碳市場啟動之初率先納入了發電行業,覆蓋排放規模45億噸。伴隨著碳市場體系建設趨于完善,碳市場擴圍具備一定的條件,從2023年起相關的呼聲越來越高,生態環境部也同步開始將鋼鐵、水泥、電解鋁行業納入碳市場的籌備工作。2024年9月,生態環境部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明確將把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之后,生態環境部先后發布了水泥、電解鋁、鋼鐵行業的核算與報告指南、核查技術指南,鋼鐵、水泥、電解鋁三個行業均已做好納入全國碳市場的準備。
       征求意見稿中指出,此次全國碳市場擴圍將按照“邊實施、邊完善”的工作思路,分兩個階段實施。2024—2026年為啟動實施階段,2027年以后為深化完善階段,2024年為首個管控年度,2025年底完成首次履約。此次擴容涉及企業數量約1500家,覆蓋排放量約30億噸。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擴容的三大行業取消間接排放的核算。這一輪全國碳市場擴圍,主要納入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中年度溫室氣體直接排放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重點控排企業,不再核算企業的間接排放,避免了間接排放的重復管理問題。管控范圍也調整為化石燃料燃燒、工業過程等產生的直接排放:水泥、鋼鐵行業管控溫室氣體種類為二氧化碳;電解鋁行業管控溫室氣體種類為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
       2025年,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正式納入全國碳市場后,全國碳市場覆蓋的排放量占全國總量的比例將超過一半。相比火電行業,鋼鐵、水泥等高排放行業的工藝流程和排放核算更為復雜,納入這些行業將有助于提升我國碳市場的能力建設。鋼鐵、電解鋁、水泥是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覆蓋的重點領域,我國碳市場納入這三大行業,將有助于國內相關出口企業應對歐盟綠色貿易壁壘。
       三、全國碳市場發展展望
       01強度控制轉為總量控制
       2024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將碳排放指標及相關要求納入國家規劃,這一具有權威性和指導性的政策為碳排放雙控制度的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并為碳排放雙控的實施制定了階段性的目標:“十五五”時期,實施以強度控制為主、總量控制為輔的碳排放雙控制度;碳達峰后,實施以總量控制為主、強度控制為輔的碳排放雙控制度。
       全國碳市場未來也有望轉變為以總量控制為主的配額分配方法,逐步明確重點排放行業的碳排放總量上限,屆時企業對碳排放配額的需求更為緊迫,交易意愿增強,從而推動碳市場的交易頻次和規模不斷擴大。對企業而言,實施總量控制將促使其加大在減排方面的投入,包括技術研發、設備更新等,從而影響企業的投資和發展戰略。對于行業,將加快優勝劣汰進程,同時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推動不同行業之間開展協同減排。
       02覆蓋行業持續擴容
       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已經明確于2025年首次進行全國碳市場履約,此外石化、化工、造紙和航空等行業也有望陸續被納入。2023年10月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做好2023—2025年部分重點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與核查工作的通知》,明確報告與核查工作范圍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民航等重點行業。根據我國“十四五”規劃的戰略部署,八大高排放行業將逐步有序納入碳市場。
       全國碳市場目前僅覆蓋發電行業,雖然排放體量巨大,但一個行業內部同質化程度較高,導致碳減排的成本差異并不大。逐步納入包括八大行業在內的高排放行業,引入更多碳減排成本有差異的排放主體,將更有助于碳交易機制真正發揮市場配置的作用。
       對市場而言,首先,更多行業的納入,引入了碳減排成本有差異的排放主體,增強市場配置作用,能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其次,可提升市場化程度,增加覆蓋行業主體的多樣性,促進市場競爭,推動碳市場更加成熟和高效。此外更多企業參與交易,能夠提高市場的活躍度和流動性,促進碳價的合理形成。
       03碳交易期貨市場的引入
       當前我國全國碳市場交易標的為碳配額現貨和CCER現貨,碳金融市場交易規模較小。相關制度仍不規范,相比歐盟成熟的以碳金融衍生品為主的碳金融體系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025年2月,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指出,要豐富資本市場綠色金融產品,穩妥有序推進碳期貨市場建設和碳排放權期貨研發上市,支持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研發更多符合實體經濟發展需求的綠色低碳期貨期權品種。支持廣州期貨交易所打造綠色期貨交易所。未來,期貨市場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豐富碳市場的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推動碳市場的成熟和完善。
       四、能源集團參與全國碳市場和加強碳管理的建議
       未來全國碳市場將繼續作為推動我國降碳的重要市場機制,其發展將愈加規范,伴隨著各類管理細則落地和控排范圍進一步擴大,重點排放企業有必要通過綜合節能技改、數據管理、搭建碳資產管理體系等方式提高碳排放管理能力,為參與全國碳交易打好基礎、儲備能力。
       一是盡早制定下屬控排企業綜合履約方案,為碳市場擴容行業企業的履約做好規劃。對集團各控排企業所獲配額進行全面、細致分析,清晰掌握每個企業以及集團整體的配額盈虧狀況,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明確配額盈虧真實情況,為后續交易決策提供準確依據。
       二是強化碳資產管理能力。加強集團下屬重點排放單位碳資產管理相關知識培訓,包括重點排放企業的相關工作成員的專業素質和管理水平,加強碳資產管理技術和工具的培訓和應用,進一步提級碳資產管理工作,增強碳資產管理能力。通過數字化碳管理系統實時關注碳排放情況,并設計預警值,對存在履約風險的企業早介入、早干預。同時將市場交易履約納入集團合規管理,做好碳資產交易計劃,積極參與碳排放權交易,降低履約成本及風險,確保集團下屬重點排放單位按時按量完成履約。
       三是嚴格把控企業碳排放數據質量,健全碳排放管理體系。碳市場配套法律條例逐步完善,監管和處罰措施逐步嚴峻,集團應強化下屬重點排放單位的數據監測管理工作,數據實測實報,做好相關原始數據報送及存證工作,建立必要的規章制度和內部數據質量管理工作機制,嚴格把控數據質量。同時,應配合核查機構做好年度例行碳排放核查。
        
公司總部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徐東二路
電話:027-88933327
武漢華電科儀電氣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基地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金潭路2號
電話:027-88933327
  • 官網手機站
  • 微信公眾號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国产精品综合AV一区二区不卡,国产愉拍刺激视频在线观看,久久久久国产综合AV天堂
思思99思思久久最新地址精品 | 亚洲v日韩v欧美高清在线观看 | 日日超级碰碰碰碰久久久久 | 中文字字幕在线无线码 | 亚洲国产欧美丝袜精品一区 | 日本乱色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